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專題 > 路內長篇小說《慈悲》專題
2016年04月30日10:48 來源:文學報 作者:張瀅瑩 點擊: 次
從《少年巴比倫》《追隨她的旅程》《天使墜落在哪里》三部曲,到剛剛推出的《慈悲》,作家路內一直在探索自我的寫作路徑。無論因為前作被認為是“青春文學作家”,還是因為后作被稱為“工廠作家”,這些外在的歸類和定義并沒有影響他對于寫作逐漸形成的系統(tǒng)理念。日前,在思南讀書會上,路內與《收獲》雜志副主編鐘紅明、編輯走走就私人歷史的文學重塑話題展開討論。
從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到工廠在時代發(fā)展中的沿革與變遷和衰退,小說以十萬字的篇幅將這近50年的歷史濃縮到以水生、玉生、根生為主題的一個家庭身上。某種角度而言,作品也是從私人角度對于歷史的一種描摹和重構?!盀槭裁唇裉煳覀儠貏e提出私人歷史、家族史?我們所經(jīng)歷的時代和歲月是十分動蕩的,我們希望把一些東西留存下來,將時間和空間靜止,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就能做到這一點?!辩娂t明認為,“文學修復了我們的記憶,在修復過程中用他的文學以及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靈魂的看法重新過濾了那段歷史。你看到是小說里面的故事,其實它并不僅僅只停留在小說里?!洞缺番F(xiàn)在看上去是私人史,也許過段時間我們意識到它寫的是公共史,好的文學作品累積起來才會真正形成對過往的時代、對現(xiàn)在這個時代的一種深刻認識。”
在以往的作品中,路內的寫作常被人認為是厚重的“磚頭式”寫作,相較而言,《慈悲》則以精短篇幅構成了一部“菜刀式”的作品。他也坦言,希望在這部小說中構成一種更為鋒利的寫作質感。
在《慈悲》中,所有人物的命運都沒能跳過歷史,而是跟著歷史的脈絡沉浮。路內想呈現(xiàn)的是一種中國式的慈悲———人性中擁有寬容和善良,即使有時候這種善良并不高明。在鐘紅明看來,《慈悲》也是一種對歷史的態(tài)度和自身的態(tài)度,是“70后”作家對于父輩歷史的理解和去標簽化,“不管對父輩,還是對歷史,我們都擁有太多標簽,路內所嘗試的則是去掉這些標簽,使我們從各個角度來真正理解小說中所描述的現(xiàn)實”。
因為在化工廠工作,根生、水生、玉生的一輩子離不開化工品污染的陰影,雖然名字里都帶著“生”,他們卻面對著實實在在的“死”,并在這種陰影下艱難求取生活的樂趣。這種樸素的人生觀,在路內眼里是中國人一種很基礎的價值觀:“中國人名字里有生很簡單,就是為了活著,并且記住自己因什么而生,否則的話不可能放到名字里去?!?/p>
在許多媒體把《慈悲》與余華的《活著》相比時,走走認為,這兩部作品最本質的區(qū)別是一代人和另一代人的區(qū)別?!霸谟嗳A的作品中,好死不如賴活,活下去是人的最大信仰,而在路內的小說中,每個卑微的人,都有他的底線,人永遠是端端正正坐在那里的。即使兩部作品中同樣面對了許多人的死亡,但其背后含義并不相同,這也許是一代人和另一代人對‘生’的不同看法。”
而在鐘紅明看來,“活著”一詞是一種當時社會語境下的生活哲學,概括了許多中國人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而《慈悲》則是作家對生存、對過去、對歲月的個人理解,或者說是一個坐標和衡量方式。她表示:“在這兩部作品中可以看到,我們生活的底蘊發(fā)生了緩慢的變化,他們的作品都體現(xiàn)了這種變化,展現(xiàn)出非常真誠的力量?!甭穬葎t這樣理解自己作品與前輩作家的關系:“一個作家和他上一代的作家,以及他周圍的作家之間會產(chǎn)生一種上下文的關系,這是一種傳承和接納,而我認為這種傳承和接納在文學中間非常重要,所有作家都處在向上或橫向的學習過程中?!?/p>
包括《慈悲》在內,近年來許多作家正進行著挖掘私人歷史并進行文學重塑的工作,這些作品的獨特性和重要性究竟何在?“作家有什么樣的目光、通過目光來打量這一段歷史、得出怎樣的結論,又如何生動地將其表現(xiàn)出來,這在我看來非常重要?!辩娂t明說,“今天,私人歷史成為了一個太時髦的詞,但這并不會掩蓋,也不會削弱作品所具有的意義。故事背后都有其真實原因,生存往往比文學作品更精彩。如何形成獨立的格局、以寬闊的目光來進行理解和打量,把作品構筑成一個整體,是路內以及許多作家正在努力的。許多‘70后’作家開始寫特別具有分量的作品,雖然多從自身開始書寫,但已經(jīng)具有了較強的社會概括性。即使所寫的是私人史,但我認為其中好的作品還是會進入公共史的視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