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6日09:20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項靜、王鴻生、張檸、張生、于文舲
7月4日下午,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檸攜其最新長篇小說《春山謠》來到思南讀書會第375期現(xiàn)場,與同濟大學教授張生、王鴻生,青年評論家項靜一起探討城市文化和鄉(xiāng)村文化的沖撞與融合?;顒佑扇嗣裎膶W出版社編輯于文舲主持。
50后的“青春小史詩”
《春山謠》是張檸長篇小說三部曲創(chuàng)作計劃的第二部,今年3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第一部《三城記》于2019年出版。談及兩者的關(guān)系,張檸談到,兩部作品講述了兩代人的青春故事?!度怯洝肥恰?0后”的都市青春,《春山謠》是“50后”的鄉(xiāng)野青春,“在《三城記》中,主人公顧明笛吃穿不愁,卻執(zhí)意辭職離開上海尋找生活的意義。他最不愿意聽的就是父親的苦苦相勸和青春過往,而《春山謠》就是顧明笛不想聽的父輩故事?!?/span>
作為80后的項靜在小說中同樣感受到了青春氣息。她提及,在當代文學的討論中,常常將代際作為重要概念,但是代際可能并沒有那么重要。放在一百年的時間里,我們都是同代人,面臨的都是相似的問題?!皬摹度怯洝返健洞荷街{》是不同的青春,卻在處理同樣的問題,包括愛情、自我實現(xiàn)、個人價值等等。不同的時空給予這些問題更加具體的呈現(xiàn)方式,比如放在《春山謠》中是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下鄉(xiāng)知青有遙遠的理想,可能遠到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但他們又要解決眼前溫飽,沒法吃到肉,沒有衣服穿。”
責任編輯于文舲透露《三城記》是80后的青春,《春山謠》是80后父輩的青春,而最后一部是80后祖輩的青春,正在創(chuàng)作中。三代人有三種不同的青春,為何三部作品專門聚焦于青春?在她看來,青春是對外界世界最敏感也是最渴望樹立自我的時間段,生活與命運都充滿著不確定性,此時如何行動可能奠定一個人未來的人生,“這三部曲既是個人歷史,也是社會歷史。”
于文舲
知青文學的清涼劑
1953年到1980年,中國經(jīng)歷了一代人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把城市青年以接受貧下中農(nóng)教育之名送到農(nóng)村,或者組織兵團到東北、西南、內(nèi)蒙、西北開荒。在這期間,有大批出身知青的作家以寫知青生活步入文壇,這些作品之后被統(tǒng)稱為“知青文學”。
張生談到,每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都會給后人留下很大的闡釋空間,但親歷者往往不能非??陀^地還原或者表述歷史。他認為傳統(tǒng)的知青文學有其局限性,它們或描寫知青生活的苦難,或表達“青春無悔”的理想情懷,但是張檸的《春山謠》卻與這段生活拉開了距離,他是依靠童年經(jīng)驗來敘述與重塑。
“在小說中,無論是本地農(nóng)民,還是知青,甚至于管理知青的干部,每個人物的背后都充滿了溫情。他們都哀而不怨,怒而不傷,讓讀者更能看清那段歷史給每個普通人帶來的影響。他(張檸)沒有丑化任何一個人,沒有以偏概全,這部小說是知青文學的清涼劑?!?/span>
王鴻生認為這部小說既可以放在知青文學的譜系之外討論,也可以放入其中?!叭绻诺街辔膶W的譜系里考慮,可以帶來新的話題——敘述的雙面性。過去的知青小說主要以知青為主人公,寫知青的生活、情感與命運,但卻忽略了當?shù)厝?。在《春山謠》中,知青生活和當?shù)厣顜缀鯇Π耄ㄈ宋锉戎?、書寫分量等等,雙重書寫展現(xiàn)了知青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城市與鄉(xiāng)村的碰撞?!蓖貘櫳f。
語言交鋒背后的城鄉(xiāng)碰撞
在張生看來,小說中充滿了珍貴的細節(jié)。他提到語言交鋒以及背后的文化沖突,“知青管理干部的女朋友會講普通話,普通話代表了現(xiàn)代文明,而普通話和方言的交鋒代表了不同文明的碰撞,這兩者碰撞在張檸筆下非常精彩。”小說中的語言同樣引起了王鴻生的關(guān)注,“他(張檸)讓城鄉(xiāng)直接碰撞,而普通話與方言是城鄉(xiāng)對峙重要的結(jié)合點?,F(xiàn)代化的過程中,人口的流動在不斷沖破城鄉(xiāng)邊界,這種流動是雙向的,所以文學作品也需要去雙向表達?!?/span>
城市文化和鄉(xiāng)村文化的沖撞與融合、城鄉(xiāng)關(guān)系的變遷,是社會發(fā)展的表征,是文學的主題,更是一代代青年成長中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對此,張檸講述創(chuàng)作初衷時說:“《春山謠》既可以說是青年的成長故事,也可以說是鄉(xiāng)鎮(zhèn)小知識分子的命運故事,更是傳統(tǒng)鄉(xiāng)土熟人社會里的農(nóng)民遭遇陌生人和接受陌生文化的故事。”
他談到,自己是以旁觀者的身份來記錄這段歷史,“我在用心地處理每一個人物的變化,哲學家關(guān)心不變的東西,文學需要處理“變”,細微的變化,人的變化,環(huán)境的變化,社會歷史的變化。我盡量寫出理應如此而不是確實如此的人物形象。”
項靜談到,在閱讀過程中曾一直盼望看到矛盾與沖突,但是后來發(fā)現(xiàn)《春山謠》中的情節(jié)并不是最重要的,“文學一定是提供對生活更多的理解,而不是一個固定的模式。這部作品喚醒我對小說另一種想法,它不像傳統(tǒng)意義上的長篇小說,而像一部紀錄片。小說中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脈絡(luò),具有延展性,它的確抵法了那些有明確戲劇沖突的作品未至的地方?!?/span>
嘉賓為讀者簽名
思南讀書會NO.375簡訊
現(xiàn)場:陳 思
撰稿:陳 思
攝影:隋 文
編輯:江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