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9日15:46 來源:未知 作者:外聯(lián)室 點擊: 次
9月27日下午,巨鹿路675號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大廳,由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孫甘露主持的第三場中外作家交流會在這里舉行。此次座談也是2014上海寫作計劃最后一場交流會,吸引了大量觀眾。出席的嘉賓為兩位匈牙利作家彼得·杰科斯和伊穆雷·庫雷茲、丹麥的漢斯·海寧·哈默,以及上海作家小白。
在談到2014上海寫作計劃的主題“時時刻刻”時,漢斯·海寧·哈默講述了他,一個丹麥人,在莫斯科的見聞。
彼得·杰科斯是匈牙利小說家,他的興趣是對記憶過程的研究,在發(fā)言中,他用抽象的語言討論了記憶和時間寫作的關系,以及記憶如何重塑了記憶和創(chuàng)造了記憶。“記住一件事需要一個強大的存在感,否則回憶就會溜走。在我的記憶中不斷會刪除其他人的事,也會清楚自己的事。我認為一個過去的場景出現(xiàn)在面前時我們自己并不存在。我們被場景替代,我們只能是個旁觀者而已。我的意思是它不像在電影院里:不僅觀看畫面,而且通過畫面,無需有所認識就能給出定義。我們嘗試部首控制的生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薄拔覀€人的經(jīng)驗證明我們遇到的現(xiàn)實,它不可爭辯地存在,我們常常為之困惑,因此我們要試著與它保持一定距離從而能更清晰地認識,或者在過于遙遠難以理解的時候接近它。所以我們要測試,要重復,調整距離。在這場較量中我個人的策略是了解時間的本質,在無意識度過地時光中映射一些無法被反映的東西?!?/p>
而同樣來自匈牙利的伊穆雷·庫雷茲則用時間替換的方式來解讀他心中的時時刻刻。在發(fā)言中,他吧在上海度過的每一小時等同于在家一年。因此9月1日就是公元529年,是古代的終點、中世紀的開端。在每個重大的時間節(jié)點,他帶領我們回顧了漫長的歐洲歷史,對應了在上海兩個月駐市期間的活動安排。這種獨特的解讀方式也讓觀眾耳目一新。最后他說:對我來說,到訪上海似乎是一個持續(xù)很久的生日,我們被賦予一份非常珍貴的禮物——那就是“時間”。那是觀察的時刻,感動的時刻,工作的時刻。
小白是近年來炙手可熱的上海作家,他在談到時時刻刻時講到:“事實上在不同的個體和群體之間,時間確實是不同的,不同質的。我的時間和在座某一位的時間,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我們對時間的經(jīng)驗認知都是不同的,我們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qū)感知時間的方式都是不同的?!薄霸跀?shù)百年,2、300年間關于世界文學的演進,我們全世界的各種文學愛好者、作家我們制定了這樣的一些機制,有一系列的偉大作家,從莎士比亞,一直到奈保爾等等,所有的作家盡管他們是使用不同的語言,在不同的地區(qū)、國家他們寫作的內容是不同的,但是被同樣的一種世界文學的標準來衡量、評定,被同樣的一種世界文學的交流機制、研究機制還有文學史的記載機制來建構起我們今天這樣一個文學的方式,文學的論壇?!?/p>
在讀者提問環(huán)節(jié),話題一下子拓展開來,從維納斯的美到俄羅斯的歷史,從成吉思汗到國外的翻譯家,從中山公園到上海小吃。大家暢所欲言,還有位熱心讀者現(xiàn)場朗誦了自己的詩歌《光陰》,為此次中外作家交流會劃上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