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對言語的追摹,不用說掛一漏萬,即便一字不落地記下來,也永遠不夠準確,還難免失去生動。下面對劉小楓教授繹讀的簡單記錄,充其量只算得上是東鱗西爪的感想。
下午的講座,劉小楓介紹了《斐德若》在柏拉圖作品中的位置,并繹讀了第一篇講辭。講座中,他先是分析柏拉圖《斐德若》這部作品的結構,稱其篇幅不是很長,相當于現(xiàn)在說的中篇小說,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面的三篇講辭,后面一部分是對話。他這次講座,主要分析三篇講辭中的前兩篇。
他指出,《斐德若》在柏拉圖作品中的位置非同小可,相當于小篇幅的《理想國》?!独硐雵泛汀鹅车氯簟酚幸粋€共同的特點,基本主題都是靈魂與政治制度的關系。但它們顯然有很大的差異,比如說《理想國》是蘇格拉底和好些人在一起談,而《斐德若》只是跟一個人談。他反復強調,一定要注意蘇格拉底跟人談話的場合,人多人少、人是誰都非常重要。從總體來看,柏拉圖所有作品加起來是一個“蘇格拉底傳”,展示蘇格拉底跟不同人的交往和談話。
蘇格拉底跟中國的孔子一樣,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根據(jù)他的資質、個性和靈魂類型,來教授不同的東西。柏拉圖作品中的斐德若,非常喜歡文學,智商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除了熱愛文學,斐德若也喜歡哲學。這個特征用現(xiàn)在的劃分,相當于在大學里面讀書還算比較有熱情的人……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