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講講自己心目中的這本書的形象,但很可能只是一些主觀的看法。這本書的整個編輯和出版流程非常流暢,其實每個節(jié)點上卻又花了非常大的心思。因為在編輯的過程中我一直企圖用一個形象或者一句話來概括周嘉寧想在這本書里講什么。而試圖用一句話來概括一本小說這件事其實又是最反小說的行為。
然后在想書的具體呈現(xiàn)方式時,周嘉寧大概翻了有上百個Instagram賬號,找到了這張圖的插畫師,這個插畫師是個日本人,長相和行為都很像一個典型的周嘉寧小說人物。然后我們把這張圖和文案給到設(shè)計師陸智昌,并且提供了他很多參考資料。他看了書的內(nèi)容后說覺得圖有點甜,所以加了一個意想不到卻又情理之中的十字架,最后成為現(xiàn)在的樣子。
這個過程,就好像是作者、編輯、插畫師、設(shè)計師,試圖協(xié)力登陸一個小島那樣,以不同的方式,盡量去接近這本書的核心,去給讀者盡量描述在他們眼中這本書的形象。但這些描述其實只是一個邀約和一個開始,最后在這本書里能看到什么風(fēng)景,是屬于不同讀者的自己的旅程。
所以我先講我的描述,再聽周嘉寧會來講她這邊的證詞,而最終我們期待的是讀者對這本書的看法。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我會說,在這本書里,周嘉寧主要寫的是2000-2010年,處于轉(zhuǎn)型進程中的中國大城市中青年知識分子們的精神世界狀況。她描述了一個明亮輕盈的青年世界,但是又思考了不少沉甸甸的,重大的,和暫時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想先問一下周嘉寧,為什么你的小說會選擇以2000年作為起點?
……【詳情】